五术书社 玄学五术书籍|国学pdf电子书古籍善本大全

网站首页 / 国学知识 / 命理知识 / 正文

屈原生辰八字(屈原的生辰八字的含义)

2023-11-28 www.ssmr.cn 命理知识 1 ℃ 0 评论
有关[屈原生辰八字(屈原的生辰八字的含义)]的相关命理算命知识有哪些?(易大师)整理筛选屈原生辰八字(屈原的生辰八字的含义)的精彩内容供参考学习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屈原与郑袖的关系

屈原一生写的诗歌都收集在《楚辞》里,其中最宏伟的就是《离骚》。他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兼带叙事的抒情诗。在这首诗里,屈原叙述了他的身世、经历和理想,揭露、鞭挞了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,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热爱祖国,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。

《离骚》是什么意思呢?司马迁说:“离骚者,犹离忧也。”班固说:“离,犹遭也;骚,忧也,明己遭忧作辞也。”说的是屈原为了抒发自己遇到的忧愁而写了此诗。王逸说:“离,别也;骚,愁也。”整首诗洋溢着一种“忠怨”之情,即忠于祖国而又不被理解的怨愤之情。从诗中,我们可看出屈原为了改变现实、为楚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,同时揭露了楚国君昏臣佞、妒贤误国的种种罪行,表现了屈原的洁身自好、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。司马迁说:“余读《离骚》……悲其志。”刘勰说:“没有屈原,岂见《离骚》?惊才风逸,壮志烟高。”鲁迅说:“逸响伟辞,卓绝一世,“忠怨之情”是《离骚》的一条主线。”并把它与《诗经》相比:“较之于《诗》,则其言甚长,其思甚幻,其文甚丽,其旨甚明,凭心而言,不遵矩度……其影响后来之文章,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。”

了解了《离骚》二字的解释,就明白了屈原为什么写的这首诗称为《离骚》了。具体说,《离骚》是屈原“诗言志”的心声呐喊,是悲愤的情感嘶鸣,是对“美政”理想的奢望追求。

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,但深重的苦难、绵绵的爱国情思却使屈原的精神得以升华,化成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篇。他生时为狭隘的楚国朝廷排挤,死后却作为中国诗坛的旗帜被插在世界文学史的高峰。《离骚》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篇。前半部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,是写实,后半部是诗人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,是虚写。不仅写出了诗人个人的悲剧,也写出了时代的悲剧;不仅写出了伟大人格的崇高,也写出了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。全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怨愤。

诗人以奇特的开端,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,自叙了高贵的出身,奇异的生日,以及父亲赐予自己的“美名”。开篇八句,感情肃穆含蕴深邃,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,同时也为他至死无法挽救楚国埋下了伏线。他自道奇异的生辰,美好的名字,也正是表达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。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”,正则,正道直行,严于律己;灵均,禀赋良善,公平均一,像天一样公正无私。“原”字是说像大地一样滋长万物。这名字鼓励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,从而表明了自己美好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。

他从小热爱生活、奋发学习,并且用香花美草来比喻美好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:“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。”即早上我攀摘小山上芬芳洁白的小兰花,晚上采摘小岛上冻不死的青草。孜孜不倦地培养着自己的品德和才能,这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定下了基调。

诗人生怕赶不上像流水一样的光阴,担心年华已过,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。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。”又忧虑楚王不奋进,耽误国家前途,便无法追悔:“汨余若将不及兮,恐年岁之不吾与。”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。”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,明确的目标,那就是:“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。”希望楚王乘上千里马,驰骋千里,自己则在前面带路。然而,他的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虽然得到了楚王的赏识,因此也招来了不少的嫉妒。“众皆竞进以贪婪兮,凭不厌乎求索。羌内恕己以量人兮,各兴心而嫉妒。”把持楚国朝政的一批小人,拼命往上爬,他们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。残害忠良,嫉妒贤能。诗人身处逆境而坚定不移,并且借象征各种美德的香草来表示决心:饮用木兰上晶莹的露珠,吃秋菊的绚丽的花朵,戴上薜荔的花蕊,高举起穿着蕙草的菌桂,用胡绳搓成美丽的绳索。这一切象征美德的香草香木同充满贪婪的黑暗现状形成了鲜明、尖锐的对比。而楚王不能体察诗人一片忠心爱国的心情,反而听信谗言,使诗人屡次碰壁,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。他决定退避而回故里,整理自己那套装束:用碧绿的荷叶做上衫,用洁白的荷花做裙子,戴着高高的帽子,挂着长长的佩饰。这一切都象征着诗人正直清高的品格,诗人借助于荷花创造出了这样圣洁芬芳的艺术境界,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绚丽的色彩,还闻到了浓郁的芳香。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,增强了对诗人情操的了解。

诗人坚信自己光明的品质仍旧保持着,他说他将要到荒远之处放眼眺望,那众多的佩饰更散发着芳香。诗人的姐姐哽咽着责备他:大禹的父亲鲧太耿直,终于在羽山下送了性命,你干吗这样忠贞自爱,要讲求这许多美好的德行。诗人便幻想渡过湘水向葬在九嶷山下的大舜去倾吐衷情。他想象驾驭着四匹五角的白龙,乘坐着五彩的凤凰,叫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,令风神飞廉在后面跟随,到四处去漫游。这些描述给诗篇涂上了奇幻的色彩,构成了丰富的形象。诗人以大胆的想象,昂扬开阔的精神境界,与那种颓废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徒然哀叹人类的渺小、生命的短促,被大自然所压倒的苍白萎靡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。诗人的想象有强烈的感情作为基础,有复杂的现实斗争作为背景,就如同飞驰在群山万壑之上的轰雷闪电,如同高悬在万顷波涛上面的皓月明星,不断引起人们的惊奇和激动。

诗人长叹道:“虽不周于今之人兮,愿依彭咸之遗则。”彭咸是传说中的殷代大夫,他向国君提出意见,但是国君不听,他最后投水而死。诗人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,表达为了自己的理想,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,显示了他那坚定的信念,高尚的情操。诗人“九死不悔”的执着信念,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,庄严的历史使命感,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,构成了他那无比崇高的美好人格。他崇高的追求,洁白的人格,坚贞的操守,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、偏私、庸俗,以至邪恶的人群,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。在长诗中,诗人虽然是孤独的,甚至是寂寞的。但他是圣洁的、高贵的,是傲岸的《离骚》,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。

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,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悲剧,也是时代的悲剧,并且体现了悲壮之美。诗人虽然苦闷、孤独、愤懑、失望,坚决不屈服,并反复倾诉了自己的理想、信念和人格操守,以及至死而不悔的决心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“宁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为此态也。”“民生各有所乐兮,余独好修以为常。虽体解吾犹未变兮,岂余心之可惩!”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,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,以痛苦的心情、幻想的形式开始了“上下而求索”的艰苦历程。诗人向世人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: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屈原强烈地表达出新的、不断的“求索”之愿,然而这是怎样的一次次上下求索啊!

诗人不顾天高路远,驾飞龙,历昆仑,渡白水,登阆山,游春宫,上叩天门,下求佚女,“折琼枝以为羞兮,精琼爢以为粻。”他折来琼枝做菜肴,把美玉磨成细屑当作干粮,旌旗蔽空鸾铃叮当,奏九歌,舞九韶,浩浩荡荡,光彩夺目,异常热闹,驾龙备车将要出发了。这是何等的浪漫,又是在怎样的追求。他在求索什么?他要唤醒楚王,他要挽救国家,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祖国事业的机会。但是现实又是那样的黑暗,那样的残酷,他遭到了冷遇,“叩天门”而天门不开,“求佚女”而佚女不理,“哲王又不寤,美人难求”,理想幻灭,结果以困顿、失望而告终。诗人徘徊着,只能感叹道:“世溷浊而嫉贤兮,好蔽美而称恶。闺中既已邃远兮,哲王又不寤。”即人世间嫉妒贤才浑浊一团专喜欢隐人之善而扬人之恶。宫门九重把人远远地隔开,而君王又毫不觉悟。于是他完全陷入绝望的悲哀之中:“怀朕情而不发兮,余焉能忍与此终古!”其痛苦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。他明知楚国现实那么黑暗,却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,哪怕是在神游幻想之中也决不能离开祖国一步。当诗人升到光亮的空中时,蓦然向下一瞥,看到了和自己血肉相连的祖国,这时隐藏在心里的痛苦又一次迸发出来了:“仆夫悲余马怀兮,蜷局顾而不行。”随从的人都悲痛不已,连自己的马都很伤心,扭头踏足不肯前进。他热爱楚国,但楚王误解了他,不重用他,小人得势却又凶狠地迫害他。他想离开楚国,但深厚的爱国感情却使他不能走,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。“既莫足与为美政兮,吾将从彭咸之所居。”体现着“历史的必然要求”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,诗人忍受了极大的痛苦,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。

屈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理想的忠贞爱国之士,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,满怀报国之志,企图刷新政治,弘扬“美政”,振兴祖国,但一片赤忠之心,却得不到理解。作为一个“忠而被谤、爱国获罪、救国无门”的人,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!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,迸射而出,用生命铸就出这篇激愤幽深,催人肝胆的长篇诗作 《离骚》,像汨罗江水一样,永远留在人间。

屈原有儿子吗?

“‘离骚’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《离骚》?”

这是个古往今来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的事情。

有影响的解读,大约有十种。

第一种,“犹离忧说”。

西汉淮南王刘安,在受汉武帝之命所作的《离骚传》序中说:“离骚者,犹离忧也。”

司马迁赞成此说。

他在《史记.屈原贾生列传》中,援引了刘安《离骚传序》之观点,且称:“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离骚者,犹离忧也。”又“届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”。他还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:“文王拘而演周易;仲尼厄而作春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……。”

后来,人们反而认为这种解读出自司马迁了。

第二种,“明己遭忧作辞说”。

此说,接近于前说,不同在于解“离”为“遭”,且认为屈原是借此申明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。

持此说者,主要是汉代班固。他在《离骚赞序》中说:“离,犹遭也;骚,忧也;明己遭忧作辞也。”

后来的颜师古、朱熹、钱澄之、段玉裁、王念孙、朱骏声等皆赞成此说。

第三种,“离别忧愁说”。

参编《东观汉记》的东汉王逸持此说。

他在《离骚经序》中云:“离,别也。骚,愁也。经,径也。言己放逐离别,中心愁思,犹依道径,以风谏君也。”

明代汪瑗的《楚辞集解》;姜亮夫的《重订屈原赋校注》赞同此说。

第四种,“散去忧愁说”。

南宋项安世持此说。

他在《项世家说》中说:“《楚语》伍举曰:‘德义不行,则迩者骚离,而远者距违。’韦昭注曰:‘骚,愁也;离,畔也。’盖楚人之语,自古如此。屈原《离骚》,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。其后词人仿之,作《畔牢愁》,盖为此矣。畔谓散去,非必叛乱也。”

南宋王应麟同此说。

第五种,“牢骚说”。

清代戴震持此说。

他在《屈原赋注初稿》中称:“离骚,即牢愁也,盖古语,扬雄有《畔牢愁》。离、牢,一声之转,今人犹言牢骚。”

此说接近上一种。

当代学者游国恩曾赞成此说。

第六种,“楚古曲名说”。

后,游国恩先生又在《离骚纂义》中提出此说。

他认为,《离骚》为楚古曲名,即《劳商》曲。

他说:“《大招》云:‘楚《劳商》只。’王逸曰:‘曲名也。’按‘劳商’与 ‘离骚’为双声字,古音劳在‘宵’部,商在‘阳’部,离在‘歌’部,骚在‘幽’部,‘宵’、‘歌’、‘阳’、‘幽’并以旁纽通转,故‘劳’即‘离’,‘商’即‘骚’,然则《劳商》与《离骚》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。”

郭沫若的《屈原研究》、何剑熏的《楚辞拾沈》赞同此说。

第七种,“卦名说”。

明代周圣楷持此说。

他于《楚宝》中云:“离,明也;骚,扰也。何取乎明而扰也?离为火,火在天则明,风则扰矣。”

他认为,“离”采自《易》之“离卦”。

第八种,“远离忧愁说”。

钱钟书持此说。

他在《管锥编》第二册《楚辞洪兴祖补注》中,分析了王逸、司马迁、班固、颜师古、项安世、王应麟等人的解释,然后说:“‘离骚’一词,有类人名之‘弃疾’、‘去病’或诗题之‘遣愁’、‘送穷’;盖‘离’者,分阔之谓,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,与‘愁告’别,非因‘别’生‘愁’。”

第九种,“骚为楚地名说”。

当代学者李嘉言持此说。

他在《<离骚>丛说》中称:“‘骚’应解作地名。‘离骚’就是离开‘骚’那个地方。”他引《左传.桓公十ー年》、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二七为证,说“骚”这个地方,即汉水之北应城县境的“蒲骚”,他推断说,屈原很有可能原住汉北蒲骚,《离骚》则为离开蒲骚时所作。

第十种,“离骚即离疏说”。

当代学者徐仁甫持此说。

他于《楚辞别解》中云:“疏骚双声,有方言读此二字同音者可证。知骚离即疏离,则离骚即离疏,而此作品之时期可考。《离骚》作于屈原初被疏远之时,《史记》本传说甚明确。”

关于以上对“离骚”的十种解读,现在的学者,大多持“观望态度”。

姜亮夫先生的学生林家骊教授认为,若能确定以上解说哪种正确或者再有新的说法,有待于“新材料的发现”。

不过,尽管十种说法各有依据,司马迁、班固和王逸的解读,被学界所接受的相对更多。

《离骚》全诗三百七十三句,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,大多认为可分为十二章。

其实,关于屈原创作《离骚》的时间,亦有不同意见。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于楚怀王时,但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年代。

最后的定论,大概也需要“新材料的发现”了。



(易大师,专业易学知识学习平台,传统文化国学知识文档在线共享下载平台。汇集了国学PDF古籍,中医针灸,易经预测,寻龙点穴,风水知识,八字命理,奇门遁甲,国学pdf电子书大全,视频课程等万种以上宝贵国学资源)


«    2023年12月    »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搜索
标签列表